首页 / 诗词大家 / 苏轼 / 苏轼所有的诗词

    章子亲未葬,馀生抱羸疾。朝吟噎邻里,夜泪腐茵席。

    前年黑花生,今岁白发出。身随日月逝,恨与天地毕。

    愿求不毛田,亲筑长夜室。难从王孙裸,未忍夏后堲。

    五陵多豪士,百万付一掷。心知义财难,甘就贫友乞。

    不辞毛粟施,行自丘山积。此志苟朝遂,夕死真不戚。

    誓求无生理,不践有为迹。弃身尸陀林,乌鸢任狼藉。

    受降城下紫髯郎。戏马台南旧战场。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

    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浪蕊浮花不辨春,归来方识岁寒人。

    回头自笑风波地,闭眼聊观梦幻身。

    北牖已安陶令榻,西风还避庾公尘。

    更搔短发东南望,试问今谁裹旧巾。

    接果移花看补篱,腰镰手斧不妨持。

    上都新事长先到,老圃闲谈未易欺。

    酿酒闭门开社瓮,杀牛留客解耕縻。

    何时得见纤纤玉,右手持杯左捧颐。

    老衍清篇墨未枯,小冯新作语尤殊。

    呼儿净洗涵星砚,为子赓歌堕月湖。

    闻道牂江空抱珥,年来合浦自还珠。

    请君多酿莲花酒,准拟王乔下履凫。

    ?南诏有西珥河,即古牂牁江也,河形如月抱珥,故名之西珥云。

    朝游北城东,回首见修竹。

    下有朱门家,破墙围古屋。

    举鞭叩其户,幽响答空谷。

    入门所见夥,十步九移目。

    异花兼四方,野鸟喧百族。

    其西引溪水,活活转墙曲。

    东注入深林,林深窗户绿。

    水光兼竹净,时有独立鹄。

    林中百尺松,岁久苍鳞蹙。

    岂惟此地少,意恐关中独。

    小桥过南浦,夹道多乔木。

    隐如城百雉,挺若舟千斛。

    阴阴日光淡,黯黯秋气蓄。

    尽东为方池,野雁杂家鹜。

    红梨惊合抱,映岛孤云馥。

    春光水溶漾,雪阵风翻扑。

    其北临长溪,波声卷平陆。

    北山卧可见,苍翠间硗秃。

    我时来周览,问此谁所筑。

    云昔李将军,负险乘衰叔。

    抽钱算间口,但未榷羹粥。

    当时夺民田,失业安敢哭。

    谁家美园圃,籍没不容赎。

    此亭破千家,郁郁城之麓。

    将军竟何事,虮虱生刀?蜀。

    何尝载美酒,来此驻车谷。

    空使后世人,闻名颈犹缩。

    (俗犹呼皇后园,盖茂贞谓其妻也。

    )我今官正闲,屡至因休沐。

    人生营居止,竟为何人卜。

    何当力一身,永与清景逐。

    北城寒食烟火微,落花蝴蝶作团飞。

    王孙出游乐忘归,门前骢马紫金鞿。

    吹笙帐底烟霏霏,行人举头谁敢睎。

    扣门狂客君不麾,更遣倾城出翠帏。

    书生老眼省见稀,画图但觉周昉肥。

    别来春物已再菲,西望不见红日围。

    何时东山歌采薇,把盏一听金缕衣。

    闻君开龟轩,东槛俯乔木。人言君畏事,欲作龟头缩。

    我知君不然,朝饭仰旸谷。馀光幸分我,不死安可独。

    双猊蟠础龙缠栋,金井辘轳鸣晓瓮。

    小殿垂帘白玉钩,大宛立仗青丝鞚。

    风驭宾天云雨隔,孤臣忍泪肝肠痛。

    羡君意气风生坐,落笔纵横盘走汞。

    上樽日日写黄封,赐茗时时开小凤。

    闭门怜我老太玄,给札看君赋云梦。

    金奏不知江海眩,木瓜屡费琼瑶重。

    岂惟蹇步困追攀,已觉侍史疲奔送。

    春还宫柳腰肢活,雨入御沟鳞甲动。

    借君妙语发春容,顾我风琴不成弄。

    感慨清哀似变风,老于诗句耳偏聪。

    迂疏自笑成何事,冷淡谁能用许功。

    不怕飞蚊如立豹,肯随白鸟过垂虹。

    吟哦相对忘三伏,拟泛冰溪入雪宫。

    湖州多蚊蚋,豹脚尤毒。

    垂虹,吴江亭名。

    关于诗人
    苏轼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