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大家 / 苏辙 / 苏辙所有的诗词

    彭城一双刀,黄金错刀镮。

    脊如双引绳,色如青琅玕。

    开匣飞电落,入手清霜寒。

    引之置膝上,凛然愁肺肝。

    我衰气力微,览镜毛发斑。

    誓将斩鲸鲵,静此沧海澜。

    又欲戳犀兕,永息行路难。

    有志竟不従,抚刀但长叹。

    投刀泪如霰,北斗空阑干。

    归来刈蓬蒿,锄田植芳兰。

    惜刀不忍用,用亦非所便。

    弃置尘土中,坐使锋刃刓。

    床头夜生光,知有蛟龙蟠。

    惭君赠我意,时取一磨看。

    城中二月不知春,唯有东风满面尘。

    归意已随行客去,流年惊见柳条新。

    簿书填委休何日,学问榛芜愧古人。

    一顷稻田三亩竹,故园何负不收身。

    蜀中酴醾生如积,开落春风山寂寂。

    已怜正发香晻暧,犹受未开光的皪。

    半垂野水弱如坠,直上长松勇无敌。

    风中娜娜应数丈,月下煌煌真一色。

    故园闻道开愈繁,老人自恨归无日。

    百花已过春欲莫,燕坐绳床空数息。

    朝来满把得幽香,案头乱插铜瓶湿。

    一番花芘转头空,谁能往问天台拾。

    闻君归去便招呼,笑语不知清夜徂。

    结束佳人试银甲,留连狂客恼金吾。

    灯花零落玉山倒,诗笔欹斜翠袖扶。

    暂醉何年依锦瑟,东斋还复卧氍毹。

    白鹿何年养,惊猜未肯驯。

    轩除非本性,饮食强依人。

    照影冰浮水,飞毛雪洒尘。

    独游应已倦,忽见乍疑神。

    野色明幽步,烟芜荐卧身。

    异姿人共爱,清意尔谁亲。

    日暖山苗熟,风微涧草春。

    何缘解缰絷,奔放任天真。

    骏马七尺行冯冯,晓出射兽霜为冰。

    荻园斫尽有枯枿,束茅吹火初如灯。

    乍分乍合势开展,苍烟被野风腾腾。

    黄狐惊顾啸俦侣,飞鸟先起如苍鹰。

    须臾立旗布行伍,有似修蟒横冈陵。

    苍鹰猛犬出前后,缺处已挂黄麻罾。

    回风忽作火力怒,平地一卷无疆塍。

    商辛不出抱宝死,曹瞒逸去燋其肱。

    投身误喜脱灰烬,闯首旋已遭侵凌。

    何人上马气吞虎,狐帽压耳皮蒙膺。

    开弓徐射叠双兔,拥马欢叫惊未曾。

    举鞭一麾百夫进,击鼓再发箭启棚。

    去如飞{亡虫}中如电,获若两兽膏流渑。

    肉分麾下饱壮士,皮与公子留缣缯。

    纵横分裂惠村坞,尚有磊落载后乘。

    吾兄善射久无敌,是日敛手称不能。

    凭鞍纵马聊自适,酒后醉语谁能应。

    健儿击搏信可乐,主将雄猛今谁胜。

    胸中森列万貔虎,嗟世但以文儒称。

    安得强弓傅长箭,使射蔽日垂天鹏!

    秋晴卷流潦,古汴日向干。

    扁舟久不解,畏此行路难。

    此行亦不远,世故方如山。

    我持一寸刃,巉绝何由刊。

    念昔各年少,松筠閟南轩。

    闭门书史丛,开口治乱根。

    文章风云起,胸胆渤澥宽。

    不知身安危,俯仰道所存。

    横流一倾溃,万类争崩奔。

    孔融汉儒者,本自轻曹瞒。

    誓将贫贱身,一悟世俗昏。

    岂意十年内,日夜增涛澜。

    生民竟憔悴,游宦岂复安。

    水深水益热,人知蹈忧患,甄丰且自叛,刘歆苟盘桓。

    而况我与兄,饱食顾依然。

    上愿天地仁,止此祸乱源。

    岁月一徂逝,尚能反丘园。

    河转金堤近,天高魏阙新。

    千夫奉儒将,百兽伏麒麟。

    校猎沙场莫,谈兵玉帐春。

    关南知不远,谁试问蕃邻。

    天宝乱已定,河壖兵更多。

    故城埋白骨,遗俗喜长戈。

    卧兽常思肉,奔鲸不受罗。

    纵横竟安在,唯见冢嵯峨。

    禁御封金殿,清河贯石门。

    时平馀古木,兵散有空屯。

    形胜山围阔,蕃宣海内尊。

    川原不论顷,云梦可胜吞。

    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浮桥没水不胜重,野店压糟无复清。

    松下寒花初破萼,谷中幽鸟渐嘤鸣。洞门泉脉龙睛动,观里丹池鸭舌生。

    山下瓶罂沾稚孺,峰头鼓乐聚簪缨。缟裙红袂临江影,青盖骅骝踏石声。

    晓去争先心荡漾,莫归誇后醉从横。最怜人散西轩静,暧暧斜阳著树明。

    只言城市无佳处,亦有南湖几度游。

    好雨晴时三月尽,啼莺到后百花休。

    老猿好饮常连臂,野马依人自络头。

    不肯低回池上醉,试看生灭水中沤。

    关于诗人
    苏辙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