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大家 / 乾隆 / 乾隆所有的诗词

    粤昔造清,匪人伊天。

    天女降思,长白闼门(叶)。

    是生我祖,我弗敢名(叶)。

    乃继乃承,逮我元孙(叶)。

    (一章)元孙累叶,维祖之思。

    我西云来,我心东依。

    历兹故土,仰溯始谋(叶)。

    皇涧过涧,缔此丕基。

    (二章)于赫太祖,肇命兴京。

    哈达辉发,数渝厥盟。

    如龙田见,有虎风生。

    戎甲十三,王业以兴。

    (三章)爰度爰迁,拓此沈阳。

    方城周池,太室明堂。

    不宁不灵,匪居匪康。

    事异放桀,何心底商。

    (四章)丕承太宗,允扬前烈。

    倬彼松山,明戈耀雪。

    以寡敌众,杵漂流血。

    惜无故老,为余详说。

    (五章)余来故邦,瞻仰桥山。

    慰我追思,梦寐之间。

    崇政清宁,载启南轩。

    华而不侈,巩哉孔安。

    (六章)维我祖宗,钦天敬神。

    执豕酌匏,咸秩无文。

    帷幔再张,樽俎重陈。

    弗渝弗替,遵我先民。

    (七章)先民宅兹,载色载笑。

    今我来思,圣日俯照。

    爵我周亲,荩臣并召。

    亦有嘉宾,欢言同乐(叶)。

    (八章)懿兹东土,允惟天府。

    土厚水深,周原膴膴。

    南阳父老,于是道古。

    有登其歌,有升其舞。

    (九章)我歌既奏,我舞亦陈。

    故家遗俗,曷敢弗因。

    浑灏淳休,被于无垠。

    勿替引之,告我后人。

    (十章)

    东轩凭槛待,北渚泛舟游。

    爱尔清光迥,添予诗思悠。

    寒侵衣不湿,影澹水同流。

    几度看盈缺,银蟾又报秋

    木落见山容,葱葱色独浓。

    有声皆作铁,无我不成松。

    写雾衣应湿,盘阴草尚茸。

    苾刍无半偈,让尔占高宗

    萧寺枕清流,丹枫色作秋。

    闲僧云水衲,估客利名舟。

    鸥鹭忘机虑,江天豁远眸。

    万缘空半偈,不用悟泥牛

    结宇只三楹,千峰四座迎。

    岩松真古貌,山鸟不凡声。

    晋帖临窗拓,吴茶就涧烹。

    万几欣少暇,偶此寄崇情

    碧汉牙痕细,泠然素彩流。

    扫除一向暑,钓得许多秋。

    桂子透云馥,梧阴泫露稠。

    溶溶入初夜,引客上高楼

    绮宴开崇殿,曦轮隐掖垣。

    四时相嬗代,一气贯贞元。

    静验循环理,宁烦颂祝言。

    饯诗成例事,百首岂辞繁

    𢷬药月栖久,隐形世见稀。

    走冈目成孕,超汉背能飞。

    得理忘蹄妙,因时养魄辉。

    摛文传露布,万里远宣威

    万嶂羃青烟,千林扶玉莲。

    石栏云母井,茅屋碧瑶天。

    铁锁何须挽,金编耐可传。

    苏张名利辈,置此合成仙

    每到瞻神御,因教憩写心。

    卌年忽成古,一念注于今。

    敢不益黾勉,安能忘敬钦。

    怡情曰山水,末矣讵知音

    关于诗人
    乾隆

    乾隆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乾隆帝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乾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国库日渐充实。乾隆时期武功繁盛,在平定边疆地区叛乱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并且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再次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最大化,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此正式奠定。汉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开博学鸿词科,修《四库全书》;同时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开始形成于乾隆年间。但是后期吏治有所败坏,多地爆发起义。  严格抵制英国、俄国的侵略性行为,拒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提出的通商贸易及有损主权之无理要求。 [175]  但此时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也拉大,中国正处于近代的前夜。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去世于养心殿,享年89岁。  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清东陵之裕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