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大家 / 苏辙 / 苏辙所有的诗词

    冬储久未办,佳雪为人留。

    谷豆入高廪,薪蒸转十輈。

    纷纷了岁事,闵闵念农畴。

    家有二顷田,一顷种米麰。

    风声夜中变,飞霰晓未休。

    粗毕今岁寒,复免来年忧。

    天公知人心,未祷得所求。

    倾瓢有遗酌,起和田中讴。

    盛礼弥三祀,初元正七年。

    祭兼天地报,仪自祖宗传。

    讲义金华久,斋心玉食鲜。

    秋成通四海,廪实到穷边。

    尘卷跳疆寇,琛来渡海船。

    人和神亦答,物备礼诚全。

    庙室开深靓,郊丘对广圜。

    翠帷新秘殿,宝仗溢通廛。

    周冕裘缯俭,唐车保介便。

    导前多旧德,迎拜或华颠。

    荐洁求阴燧,驰诚寄燎烟。

    垂精粲星斗,望秩遍山川。

    降辂追前躅,回班戒弗虔。

    彻絪深屈体,屏盖切承天。

    嶰谷灰初应,扶桑日欲躔。

    旌旗逐风转,歌舞送天旋。

    帘启瞻宸极,鸡号识漏泉。

    矜愚开罪罟,释欠靖民编。

    乐作波翻海,书行箭脱弦。

    东朝归福胙,南极本高仙。

    有道知难犯,无私每得贤。

    劬劳就圣德,谦畏绝私权。

    治道初无象,神功竟莫宣。

    下臣叨进玉,随见颂诚然。

    秋风下,黄雀飞。

    禾田熟,黄雀肥。

    群飞蔽空日色薄,逡巡百顷禾为稀,翾翻巧捷多且微。

    精丸妙徼举辄违,乘时席势不可挥。

    一朝风雨寒霏霏,肉多翅重天时非,农夫举网惊合围。

    悬颈系足肤无衣,百个同缶仍相依,头颅万里行不归。

    北方居人厌羔豨,咀噍聊发一笑欷。

    蚕妇丝出盎,田夫麦入仓。

    斯人薄福德,二事未易当。

    忽作连日雨,坐使秋田荒。

    出门陷涂潦,入室崩垣墙。

    覆压先老稚,漂沦及牛羊。

    余粮讵能久,岁晚忧糟糠。

    天灾非妄行,人事密有偿。

    嗟哉竟未悟,自谓予不戕。

    造祸未有害,无辜辄先伤。

    箪瓢吾何忧,作诗热中肠。

    相从恨不多,送我三十里。

    车湖风雨交,松竹相披靡。

    系舟枯木根,会面两王子。

    嘉眉虽异郡,鸡犬固犹尔。

    相逢勿空过,一醉不须起。

    风涛未可涉,隔竹见奔驶。

    渡江买羔豚,收网得鲂鲤。

    朝畦甘瓠熟,冬盎香醪美。

    乌菱不论价,白藕如泥耳。

    谁言百口活,仰给一湖水。

    夺官正无赖,生事应且尔。

    卜居请连屋,扣户容屣履。

    人生定何为,食足真已矣。

    愆尤未见雪,世俗多相鄙。

    买田信良计,蔬食期没齿。

    手持一竿竹,分子长湖尾。

    昔贤仕不遇,避世游金马。

    嗟我独何为,不容在田野。

    欹区寄汝南,落泊反长社。

    东西俱畏人,何适可安者。

    故庐已荆榛,遗迹但松檟。

    颓龄迫衰暮,旧物一已舍。

    安能为妻孥,辛苦问田舍。

    平生事瞿昙,心外知皆假。

    归休得溟渤,坐受百川泻。

    何人实造物,未听相陶冶。

    家人欲酿重阳酒,香麴甘泉家自有。

    黄花抱蕊有佳思,金火未调无好手。老奴但欲致村酤,小婢争言试三斗。

    我年七十似童儿,逢节欢欣事从厚。

    廪粟已空豆方实,羔豚虽贵鱼可取。

    病嫌秋雨难为腹,老咽馋涎空有口。

    折花谁是送酒人,来客但有邻家父。

    闭门一醉莫问渠,巷争不用缨冠救。

    待罪东轩仅两秋,搉酤事了且夷犹。

    奖崇善类询舆论,过访仁贤棹小舟。

    契合通家心异姓,情敦同气迈凡流。

    金沙台上聊舒乐,即景题诗合酒瓯。

    我作新堂,中庭萧然,

    双柳寺峙。春阳既应,

    千条万叶,风渥雨洗。

    如美妇人,正立栉发,

    发长至地。微风徐来,

    掩冉相缪,乱而复理。

    垂之为缨,绾之为结,

    屈伸如意。燕雀翔舞,

    蜩蜇嘶鸣,不召而至。

    清霜夜落,众叶如剪,

    颜色惟悴。永愧松柏,

    岁寒不改,见叹夫子。

    聊同渊明,攀条啸咏,

    得酒径醉。一廛粗给,

    三黜不去,亦如展惠。

    莲花生淤泥,净色比天女。

    临池见千叶,谪堕问何故。

    空明世无匹,银瓶送佛所。

    清泉养芳洁,为我三日住。

    蔫然落宝床,应返梵天去。

    关于诗人
    苏辙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