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大家 / 苏轼 / 苏轼所有的诗词

    宽诏随春出内朝,三军喜气挟狐貂。镂银错落翻斜月,剪綵缤纷舞庆霄。

    腊雪强飞才到地,晓风偷转不惊条。脱冠径醉应归卧,便腹从人笑老韶。

    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

    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

    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橢。

    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好之每自讥,不谓子亦颇。

    书成辄弃去,谬被旁人裹。

    体势本阔略,结束入细麽。

    子诗亦见推,语重未敢荷。

    迩来又学射,力薄愁官笥。

    (ss〗官箭十二把,吾能十一把箭耳。)多好竟无成,不精安用夥。

    何当尽屏去,万事付懒惰。

    吾闻古书法,守骏莫如跛。

    世俗笔苦骄,众中强嵬?我。

    钟张忽已远,此语与时左。

    我不如陶生,世事缠绵之。

    云何得一适,亦有如生时。

    寸田无荆棘,佳处正在兹。

    纵心与事往,所遇无复疑。

    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

    白发已十载,青春无一堪。

    不惊新岁换,聊与故人谈。

    牛健民声喜,鸦娇雪意酣。

    霏微不到地,和暖要宜蚕。

    岁月斜川似,风流曲水惭。

    行吟老燕代,坐睡梦江潭。

    丞掾颇哀援,歌呼谁怕参。

    衰怀久灰槁,习气尚馋贪。

    白啖本河朔,红消真剑南。

    辛盘得青韭,腊酒是黄柑。

    归卧灯残帐,醒闻叶打庵。

    须烦李居士,重说后三三。

    千寻挂云阙,十顷含风湾。

    开门弄清泚,照见双铜钚。

    池台半禾黍,桃李余榛菅。

    无人肯回首,日暮车班班。

    史君非世人,心与古佛闲。

    时邀声利客,来洗尘埃颜。

    新亭在东阜,飞宇临通阛。

    古甃磨翠壁,霜林散烟鬟。

    孤云抱商丘,芳草连杏山。

    俯仰尽法界,逍遥寄人寰。

    亭亭妙高峰,了了蓬艾间。

    五老压彭蠡,三峰照潼关。

    均为拳石小,配此一掬悭。

    烦公为标指,免使勤跻攀。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良辰易失,四者难并。

    故人相逢,五斗径醉。

    况中年离合之感,正寒食清明之间。

    时乎不可再来,贤者而後乐此。

    恭惟提刑学士,才本天授,

    学为人师。事业存乎斯民,

    文章盖其余事。望之已试于冯翊,

    翁子暂还於会稽。知府学士,

    接好邻邦,缔交册府。

    莫逆之契,义等於天伦;

    不腆之辞,意勤於地主。

    力讲两君之好,可无七字之诗。

    欲使异时,传为盛事。

    云间画鼓叠春雷,千骑寻芳戏马台。

    半道已逢山简醉,万人争看谪仙来。

    淮西按部威尤凛,历下怀仁首重回。

    还把去年留客意,折花临水更徘徊。

    南海神龟三千岁,兆协朋从生庆喜。

    智能周物不周身,未免人钻七十二。

    谁能用尔作小冠,岣嵝耳孙创其制。

    君今此去宁复来,欲慰相思时整视。

    北客南来岂是家,醉看参月半横斜。

    他年欲识吴姬面,秉烛三更对此花。

    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

    中有至人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

    祇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

    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

    关于诗人
    苏轼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