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大家 / 苏轼 / 苏轼所有的诗词

    去年御史府,举动触四壁。

    幽幽百尺井,仰天无一席。

    隔墙闻歌呼,自恨计之失。

    留诗不忍写,苦泪渍纸笔。

    余生复何幸,乐事有今日。

    江流镜面净,烟雨轻幂幂。

    孤舟如凫鷖,点破千顷碧。

    闻君在磁湖,欲见隔咫尺。

    朝来好风色,旗脚西北掷。

    行当中流见,笑眼清光溢。

    此邦疑可老,修竹带泉石。

    欲买柯氏林,兹谋待君必。

    驺骑传呼出跨坊,簿书填委入充堂。

    谁教按部如何武,只许清樽对孟光。

    婉娩有时来入梦,温柔何日听还乡。

    酸寒病守忧堪笑,千步空余仆射场。

    峥嵘开元寺,仿佛祈年观。

    旧筑扫成空,古碑埋不烂。

    诅书虽可读,字法嗟久换。

    词云秦嗣王,敢使祝用瓒。

    先君穆公世,与楚约相捍。

    质之于巫咸,万叶期不叛。

    今其后嗣王,乃敢搆多难。

    刳胎杀无罪,亲族遭圉绊。

    计其所称诉,何啻桀、纣乱。

    吾闻古秦俗,面诈背不汗。

    岂惟公子卬,社鬼亦遭谩。

    辽哉千载后,发我一笑粲。

    雨馀江清风卷沙,雷公蹑云捕黄蛇。蛇行空中如枉矢,电光煜煜烧蛇尾。

    或投以块铿有声,雷飞上天蛇入水。水上青山如削铁,神物欲出山自裂。

    细看两胁生碧花,犹是西江老蛟血。苏子得之何所为,蒯缑弹铗咏新诗。

    君不见凌烟功臣长九尺,腰间玉具高拄颐。

    昨夜雨鸣渠,晓来风袭月。

    萧然欲秋意,溪水清可啜。

    环城三十里,处处皆佳绝。

    蒲莲浩如海,时见舟一叶。

    此间真避世,青蒻低白发。

    相逢欲相问,已逐惊鸥没。

    清风定何物,可爱不可名。

    所至如君子,草木有嘉声。

    我行本无事,孤舟任斜横。

    中流自偃仰,适与风相迎。

    举杯属浩渺,乐此两无情。

    归来两溪间,云水夜自明。

    苕水如汉水,鳞鳞鸭头青。

    吴兴胜襄阳,万瓦浮青冥。

    我非羊叔子,愧此岘山亭。

    悲伤意则同,岁月如流星。

    従我两王子,高鸿插修翎。

    湛辈何足道,当以德自铭。

    吏民怜我懒,斗讼日已稀。

    能为无事饮,可作不夜归。

    复寻飞英游,尽此一寸晖。

    撞钟履声集,颠倒云山衣。

    我来无时节,杖屦自推扉。

    莫作使君看,外似中已非。

    贤哉令尹,三仕已之无喜愠。我独何人,犹把虚名玷缙绅。

    不如归去,二顷良田无觅处。归去来兮,待有良田是几时。

    君不见峨眉山西雪千里,北望成都如井底。

    春风百日吹不消,五月行人如冻蚁。

    纷纷市人争夺中,谁信言公似赞公。

    人间热恼无处洗,故向西斋作雪峰。

    我梦扁舟适吴越,长廊静院灯如月。

    开门不见人与牛,言有诗见寄,云林下闲看水牯牛。

    惟见空庭满山雪。

    昔者子舆病且死,其友子祀往问之。

    跰?鉴井自叹息,造物将安以我为。

    今观古塑维摩像,病骨磊嵬如枯龟。

    乃知至人外生死,此身变化浮云随。

    世人岂不硕且好,身虽未病心已疲。

    此叟神完中有恃,谈笑可却千熊罴。

    当其在时或问法,俯首无言心自知。

    至今遗像兀不语,与昔未死无增亏。

    田翁里妇那肯顾,时有野鼠衔其髭。

    见之使人每自失,谁能与诘无言师。

    明日雨当止,晨光在松枝。清寒入花骨,肃肃初自持。

    午景发浓艳,一笑当及时。依然暮还敛,亦自惜幽姿。

    不羡三刀梦蜀都,聊将八咏继东吴。

    卧看古佛凌云阁,敕赐诗人明月湖。

    得句会应缘竹鹤,思归宁复为莼鲈。

    横空好在修眉色,头白犹堪乞左符。

    关于诗人
    苏轼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