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大家 / 梅尧臣 / 梅尧臣所有的诗词

    北人见鸭脚,南人见胡桃。

    识内不识外,疑若橡栗韬。

    鸭脚类绿李,其名因叶高。

    吾乡宣城郡,每以此为劳。

    种树三十年,结子防山猱。

    剥核手无肤,持置宫省曹。

    今喜生都下,荐酒压葡萄。

    初闻帝苑夸,又复主第褎。

    累累谁采掇,玉碗上金鳌。

    金鳌文章宗,分赠我已叨。

    岂无异乡感,感此微物遭。

    一世走尘土,鬓颠得霜毛。

    郤生方得桂,王粲始从戎。一舸辞吴会,单车入汉中。

    乱山云木古,侧径野泉通。欲识风烟美,心知故国同。

    从事滁阳去,寄音苦求诗。吾诗固少爱,唯尔太守知。

    不敢辄所拒,勉勉作此辞。山城本寂寞,物色同淮夷。

    淮俗旧轻僄,未识远博宜。无将麟在郊,便欲等文狸。

    尔去事太守,当矫庸庸为。伊人道义富,尝立天子墀。

    我辈在蚁垤,难谓太华卑。又若游蹄涔,安见沧海涯。

    况于尔实亲,告尔尔勿疑。

    书对三千字,恩科第一人。

    鲲鱼飞北海,龙剑跃平津。

    直悟聪文主,深论险克臣。

    已能明世弊,枉作幕中宾。

    昔在洛阳时,共游铜驼陌。寻花不见人,前代公侯宅。

    深堂锁尘埃,空壁斗蜥蜴。楸阴布苔绿,野蔓缠石碧。

    池鱼有偷钓,林鸟有巧射。园隶见我来,朱门暂开辟。

    园妇见我还,便扫车马迹。何以扫马迹,实亦畏他客。

    我辈唯适情,一叶未尝摘。他人或所至,生果不得惜。

    又忆游嵩山,胜趣无不索。各具一壶酒,各蜡一双屐。

    登危相扶牵,遇平相笑噱。石捣云衣轻,岩裂天窗窄。

    上饮醒心泉,高巅溜寒液。下看峰半雨,广甸飞甘泽。

    夜宿岳顶寺,明月入户白。分吟露气冷,猛酌面易赤。

    明朝循归途,两胫痛若刺。日旰就马乘,香草路迫阨。

    却望峻极居,已与天外隔。薄暮投少林,漱濯整冠帻。

    碑观巡幸僧,指古定空壁。誓将新咏章,灯前互诋擿。

    杨生护己短,一字不肯易。明年移河阳,簿书日堆积。

    忽得谢公书,大夸游览剧。自嵩历石堂,藓花题洞额。

    其文曰神清,固非人笔画。乃知二公贵,逆告意可赜。

    遂由龙门归,里堠环数驿。我时诗以答,或歌或辨责。

    责我不喜僧,性实未所获。凡今三十年,累冢拱松柏。

    唯与公非才,同在不同昔。昔日同少壮,今且异肥瘠。

    昔日同微禄,今且异烜赫。昔同骑破鞯,今控银辔革。

    昔同自讴歌,今执乐指百。死者诚可悲,存者独穷厄。

    但比死者优,贫存何所益。

    绀宇迎凉日,方床御綌衣。

    清谈停玉麈,雅曲弄金徽。

    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

    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

    上交执正道,下交守奇节。

    当为兰死香,勿作竹枯裂。

    试看温玉坚,何似春冰折。

    贵贱事乃见,古今情不别。

    平生相与亲,晏岁谁可决。

    君能持此意,足以表风烈。

    洛阳贾牡丹,江都买芍药。

    卖与富人欢,买为游人乐。

    万丝必同心,千叶必同萼。

    五色相浅深,百金相厚薄。

    栽培动经年,风雨便成昨。

    萧条洛阳城,索寞江都郭。

    赖有一春花,能无十千酌。

    朝看门拥车,暮见门罗雀。

    尝闻月底人,欲把月桂斫。

    要使清光多,四海意开廓。

    我亦爱明月,常满不愿落。

    上弦过杨侯,乃值寒雨作。

    共饮三四人,不觉传鸣柝。

    持葩金谷豪,朱黄何灼烁。

    还思溱洧上,士与女相谑。

    实此香草芳,请我赋其略。

    酒阑为追咏,思拙笔屡阁。

    昔尝得圆鲫,留待故人食。

    今君远赠之,故人大河北。

    欲脍无庖人,欲寄无鸟翼。

    放之已不活,烹煮费薪棘。

    盐池暗涌蚩尤血,红波烂烂阳乌热。

    岸旁遗老记南风,五月满畦吹作雪。

    白径岭上橐驰鸣,太行山中骐骥苶。

    古人射利今人同,行商不困何由设。

    朱审太守自东来,先世大夫留故辙。

    是非取与应不移,秦人休衒张仪舌。

    关于诗人
    梅尧臣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