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大家 / 胡应麟 / 胡应麟所有的诗词

    十五侍王郎,盈盈坐隐囊。雄思驰虎穴,险欲控羊肠。

    玉洞青霞丽,金庭白日长。毋怀陆郎橘,高跨赤龙翔。

    竹院名香起,花台积翠分。双松寒挂雪,一榻晚生云。

    画想沧洲迹,经传白马文。平生许玄度,何事恋人群。

    午风吹芒鞋,独往忘日夕。指点山阿人,衡门在萝薜。

    霁日明松桧,光风毓蕙兰。一弧悬海上,双舄堕云端。

    殿宇金茎矗,庭阶玉树团。丹膏凝琥珀,翠萼绽琅玕。

    五粒垂山径,孤根翳石坛。沅湘思楚客,泰岱觅秦官。

    劲节回春意,幽芳袭岁寒。亭亭标院落,冉冉拂栏杆。

    突兀朝霞映,纷披夕露漙。当风旂猎猎,杂雨佩珊珊。

    鸑鷟文犹贵,熊罴梦未阑。燕台新骥足,渭渚旧渔竿。

    象纬中天谪,波涛弱水残。含饴呈极乐,设醴助清欢。

    火枣频餐易,冰桃乍得难。后堂罗管籥,中路集衣冠。

    北极催纶诰,南冥兆羽翰。青云传上国,紫气接长安。

    奕叶清芬播,茏葱瑞霭蟠。云礽八千祀,绛阙下还丹。

    朝看纶綍下宸旒,千骑传呼簇上游。帝命西江移斧钺,人从南国望轩輶。

    能无丽赋誇滕阁,剩有雄章压沈楼。惆怅双溪溪上月,胡床遥夕梦风流。

    咫尺东林寺,栏干不厌凭。万山回卓锡,一水护传灯。

    梵室偕龙树,经坛接惠能。上方钟磬发,晚傍白云登。

    晨餐怅不御,飞龙在河梁。驾言奉王命,千骑巡东方。

    材官负旌节,组练纷路傍。还州震华鼓,里闬烂生光。

    伟哉图南鹏,八翼顺风翔。把袂即修途,行行涉炎荒。

    岂无临歧戚,执手互徬徨。与子异形骸,去住安得双。

    丈夫志万里,六合如帷房。勉哉策高足,铜柱流芬芳。

    君不见新都侠客汪士能,意气磊落形骸真。须髯如戟鬓如猬,泰山一掷轻千钧。

    大腹便便亦何有,半生但贮宜城酒。日倒青莲三百杯,家藏白堕五千斗。

    暮春三月日颇长,杏花半落梅子黄。先生白眼空四海,却来岩市登君堂。

    堂上吴生宛如玉,座右方生迥超俗。博山炉中沉水香,玳瑁玻璃照?醁。

    相看一笑轻王侯,长鲸跋浪风云愁。主人尚醒客已醉,荧荧华烛开朱楼。

    绣缛纱茵迥奇丽,一卧明窗不知曙。感君意气为汝歌,赠汝狂名在天地。

    吁嗟乎,世途局促难为容,卖浆隐博甘途穷。身后荣华竟谁是,眼前尺蠖嘲蛟龙。

    生家伯兄文且武,骠骑才名驾千古。二兄三兄咸楚楚,生也第六之名讵减五。

    城东红妆十万家,朱唇翠袖争朝霞。相逢不饮漫成别,参差笑杀千桃花。

    君不见杜陵布衣老且拙,典尽春衣兴逾发。黄四娘家花满蹊,大白携生醉明月。

    王侯腰悬铁裲裆,雕弧手挽五石强。竦身注目捷风电,左射右射迥莫当。

    大旆高牙矗云际,戈鋋甲胄纷飘扬。观者如山尽辟易,九兕却走千夫僵。

    岩呼谷应地汹涌,砂奔砾舞天苍茫。羲和惨沮白日匿,飞星十道流扶桑。

    一发旄头落,再发连双鸧。三发定天山,筑城连受降。

    连珠四五六,七八纷相将。九发九日坠,百发百穿杨。

    巧若甘蝇教飞卫,勇如养叔携潘尪。雀儿只目讵足拟,牛心片胾差堪尝。

    丈夫夙昔四方志,桑弧蓬矢悬高堂。登坛仗钺挂金印,英风八面驰戎羌。

    棱棱霜气辏羽筈,秋空俊鹘争翱翔。吁嗟君侯绝技有如此,历数古来名将畴能双。

    忆昔文成挽宗社,元勋茂烈标旂常。河山带砺国同永,丹书奕叶传貂珰。

    侯也登朝在髫丱,朱颜绿发骄琳琅。昼摄衣冠扈銮辂,夜鸣刁斗驱龙骧。

    临淮座上倏相值,轩轩霞举明朝阳。骅骝騄駬讵凡骨,声华藉甚蜚天阊。

    帝谓河漕实司命,九重特诏来淮阳。艨艟巨舰载刍粟,旌旄络绎浮长江。

    黄流徐沛忽中断,一麾立度千馀皇。干城独坐镇寰宇,巍峨天堑雄金汤。

    八年贡篚输上国,天子设燕开明堂。安危华夏赖公等,张公神物真干将。

    宝弓玉把帝三锡,雅称大白呈中黄。太平无事罢征战,绿芜生戟苔沉枪。

    酒酣耳热壮心发,唾壶击碎敧胡床。矢锋贯虱总浮诞,弓弦落鸟徒誇张。

    纵观侯射果殊绝,饮羽穿札谁低昂。吁嗟侯技讵止此,弱龄海内传篇章。

    词锋笔阵两挥霍,将坛文苑俱辉煌。即今侯年但强仕,威棱烨烨传遐荒。

    他时累叶事明圣,二十四考追汾阳。麒麟第一镌姓氏,万年繁弱流芬芳。

    底事丘灵鞠,年来复罢官。惊心吾道左,落魄世途难。

    月过衡峰近,星离益部寒。九歌何日就,洒泣傍南冠。

    关于诗人

    胡应麟

    (1551—1602)明金华府兰溪人,字元瑞,号少室山人,更号石羊生。万历间举人,久不第。筑室山中,购书四万余卷,记诵淹博,多所撰著。曾携诗谒王世贞,为世贞激赏。有《少室山房类稿》、《少室山房笔丛》、《诗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