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大全 / 送乔仝寄贺君六首(并叙)
  • 送乔仝寄贺君六首(并叙)

    旧闻靖长官、贺水部,皆唐末五代人,得道不死。

    章圣皇帝东封,有谒于道左者,其谒云晋水部员外郎贺亢,再拜而去,上不知也。

    已而阅谒,见之,大惊,物色求之不可得。

    天圣初,又使其弟子喻澄者诣阙进佛道像,直数千万。

    张公安道与澄游,具得其事。

    又有乔仝者,少得大风疾几死,贺使学道,今年八十,益壮盛。

    人无复见贺者,而仝数见之。

    元祐二年十二月,仝来京师十许日,余留之不可,曰贺以上元期我于蒙山,又曰吾师尝游密州,识君于常山道上,意若喜君者。

    作是诗以送之,且作五绝句以寄贺。

    君年二十美且都,初得恶疾堕眉须。

    红颜白发惊妻孥,览镜自嫌欲弃躯。

    结茅穷山啖松腴,路逢逃秦博士卢。

    方瞳照野清而臞,再拜未起烦一呼。

    觉知此身了非吾,炯然莲花出泥涂。

    随师东游渡潍邞,(潍、邞,密州二水名。

    。)山头见我两轮朱。

    岂知仙人混屠沽,尔来八十胸垂胡。

    上山如飞嗔人扶,东归有约不敢渝。

    新年当参老仙儒,秋风西来下双凫,得枣如瓜分我无。

    生长兵间早脱身,晚为元祐太平人。

    不惊渤澥桑田变,来看龟蒙漏泽春。

    曾谒东封玉辂尘,幅巾短褐亦逡巡。

    行宫夜奏空名姓,怅望云霞缥缈人。

    垂老区区岂为身,微言一发重千钧。

    始知不见高皇帝,正似商山四老人。

    旧闻父老晋郎官,已作飞腾变化看。

    闻道东蒙有居处,愿供薪水看烧丹。

    千古风流贺季真,最怜嗜酒谪仙人。

    狂吟醉舞知无益,粟饭藜羹间养神。

苏轼其他诗词

    风回仙驭云开扇,更阑月坠星河转。枕上梦魂惊,晓檐疏雨零。

    相逢虽草草,长共天难老。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 一作:偏向)

    其一

    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

    从今潮上君须上,更看银山二十回。

    其二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其三

    青山断处塔层层,隔岸人家唤欲应。

    江上秋风晚来急,为传钟鼓到西兴。

    其四

    楼下谁家烧夜香,玉笙哀怨弄初凉。

    临风有客吟秋扇,拜月无人见晚妆。

    其五

    沙河灯火照山红,歌鼓喧喧笑语中。

    为问少年心在否,角巾欹侧鬓如蓬。

    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时迁者,松柏也。言水而及松柏,于其动者,欲其难进也。

    万世不移者,山也;时飞时止者,鸿雁也。言山而及鸿雁,于其静者,欲其及时也。

    昨日出东城,试探春情。墙头红杏暗如倾。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绮陌敛香尘,雪霁前村。东君用意不辞辛。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关于诗人
    苏轼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