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大全 / 送司勋子才丈赴梓州
  • 送司勋子才丈赴梓州

    别日已苦迫,见日未可期。

    曷不惜此日,相从把酒卮。

    人生初甚乐,譬若枰上棋。

    纵横听汝手,聚散岂吾知。

    胡为复嗟叹,实恨相识迟。

    念昔非亲旧,闻名自童儿。

    不见常隐忧,见之百忧披。

    相从未云几,别泪遽已垂。

    有如云间鹤,影过落寒池。

    举头已千里,可见不可追。

    我本蜀诸生,能言公少时。

    初为成都掾,治狱官苦卑。

    高才绝伦辈,邦伯忘等夷。

    是时最少年,白晰未有髭。

    风流能痛饮,敏捷好论诗。

    勇于韝上鹰,不啻囊中锥。

    去蜀曾未久,得县复来眉。

    簿书纷满前,指画涣无疑。

    一年吏已服,渐能省鞭笞。

    二年民尽信,不复烦文移。

    三年厌闲寂,终日事桐丝。

    客来投其辖,醉倒不容辞。

    至今三十年,父老犹嗟咨。

    东川晚乃至,观者塞路岐。

    但见东人喜,不知西人悲。

    如今又继往,人事亦可奇。

    嗟此信偶然,或云数使之。

    王城多高爵,要路人争驰。

    公来席未暖,去不淅晨炊。

    屡为蜀人得,毋乃天见私。

    吾徒本学道,穷达理素推。

    况为二千石,所至搔乐嬉。

    细思为县日,宾友存者谁。

    或终卧茅屋,或去悬金龟。

    或已登鬼籍,墓木如门楣。

    感时何倏忽,抚旧应涕洟。

    紫绶著更好,红颜蔚不衰。

    权奇玉勒马,阿那胡琴姬。

    逢人可与乐,慎勿苦相思。

苏轼其他诗词

    风回仙驭云开扇,更阑月坠星河转。枕上梦魂惊,晓檐疏雨零。

    相逢虽草草,长共天难老。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 一作:偏向)

    其一

    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

    从今潮上君须上,更看银山二十回。

    其二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其三

    青山断处塔层层,隔岸人家唤欲应。

    江上秋风晚来急,为传钟鼓到西兴。

    其四

    楼下谁家烧夜香,玉笙哀怨弄初凉。

    临风有客吟秋扇,拜月无人见晚妆。

    其五

    沙河灯火照山红,歌鼓喧喧笑语中。

    为问少年心在否,角巾欹侧鬓如蓬。

    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时迁者,松柏也。言水而及松柏,于其动者,欲其难进也。

    万世不移者,山也;时飞时止者,鸿雁也。言山而及鸿雁,于其静者,欲其及时也。

    昨日出东城,试探春情。墙头红杏暗如倾。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绮陌敛香尘,雪霁前村。东君用意不辞辛。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关于诗人
    苏轼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