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大全 / 寄周安孺茶
  • 寄周安孺茶

    大哉天宇内,植物知几族。

    灵品独标奇,迥超凡草木。

    名従姬旦始,渐播桐君录。

    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

    唐人未知好,论著始于陆。

    常李亦清流,当年慕高躅。

    遂使天下士,嗜此偶于俗。

    岂但中土珍,兼之异邦鬻。

    鹿门有佳士,博览无不瞩。

    邂逅天随翁,篇章互赓续。

    开园颐山下,屏迹松江曲。

    有兴即挥毫,灿然存简牍。

    伊予素寡爱,嗜好本不笃。

    粤自少年时,低回客京毂。

    虽非曳裾者,庇荫或华屋。

    颇见绮纨中,齿牙厌粱肉。

    小龙得屡试,粪土视珠玉。

    团凤与葵花,?式砆杂鱼目。

    贵人自矜惜,捧玩且缄椟。

    未数日注卑,定知双井辱。

    于兹自研讨,至味识五六。

    自尔入江湖,寻僧访幽独。

    高人固多暇,探究亦颇熟。

    闻道早春时,携aa45赴初旭。

    惊雷未破蕾,采采不盈掬。

    旋洗玉泉蒸,芳罄岂停宿。

    须臾布轻缕,火候谨盈缩。

    不惮顷间劳,经时废藏蓄。

    髹筒净无染,箬笼匀且复。

    苦畏梅润侵,暖须人气燠。

    有如刚耿性,不受纤芥触。

    又若廉夫心,难将微秽渎。

    晴天敞虚府,石碾破轻绿。

    永日遇闲宾,乳泉发新馥。

    香浓夺兰露,色嫩欺秋菊。

    闽俗竞传夸,丰腴面如粥。

    自云叶家白,颇胜中山aa41。

    好是一杯深,午窗春睡足。

    清风击两腋,去欲凌鸿鹄。

    嗟我乐何深,水经亦屡读。

    陆子咤中泠,次乃康王谷。

    ?麻培顷曾尝,瓶罂走僮仆。

    如今老且懒,细事百不欲。

    美恶两俱忘,谁能强追逐。

    姜盐拌白土,稍稍従吾蜀。

    沿欲外形体,安能徇心腹。

    由来薄滋味,日饭止脱粟。

    外慕既已矣,胡为此羁束。

    昨日散幽步,偶上天峰麓。

    山圃正春风,蒙茸万旗簇。

    呼儿为佳客,采制聊亦复。

    地僻谁我従,包藏置厨簏。

    何尝较优劣,但喜破睡速。

    况此夏日长,人间正炎毒。

    幽人无一事,午饭饱蔬菽。

    困卧北窗风,风微动窗竹。

    乳瓯十分满,人世真局促。

    意爽飘欲仙,头轻快如沐。

    昔人固多癖,我癖良可赎。

    为问刘伯伦,胡然枕糟曲。

苏轼其他诗词

    风回仙驭云开扇,更阑月坠星河转。枕上梦魂惊,晓檐疏雨零。

    相逢虽草草,长共天难老。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 一作:偏向)

    其一

    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

    从今潮上君须上,更看银山二十回。

    其二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其三

    青山断处塔层层,隔岸人家唤欲应。

    江上秋风晚来急,为传钟鼓到西兴。

    其四

    楼下谁家烧夜香,玉笙哀怨弄初凉。

    临风有客吟秋扇,拜月无人见晚妆。

    其五

    沙河灯火照山红,歌鼓喧喧笑语中。

    为问少年心在否,角巾欹侧鬓如蓬。

    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时迁者,松柏也。言水而及松柏,于其动者,欲其难进也。

    万世不移者,山也;时飞时止者,鸿雁也。言山而及鸿雁,于其静者,欲其及时也。

    昨日出东城,试探春情。墙头红杏暗如倾。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绮陌敛香尘,雪霁前村。东君用意不辞辛。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关于诗人
    苏轼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